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中华民族医药发展未来之我见
作者: 顾成     阅读: 140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摘要:目前临床民族医药体系人才老年化、民族医药专科医生西医化、民族医药专科医院西医化、民族医药技术传承乏人、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群选择民族医药治疗人数比例偏少,民族医药市场萎缩,发展停滞。部分少数民族医药甚至面临着断根失传的风险。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中华民族医药的方向在治未病,基础在民间,市场在基层。中华民族医药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军,向老年人领域倾斜,关注白领人群。

     中华民族医药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医学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包含着汉、藏、傣、蒙、壮、维、苗、瑶等多民族数千年的实践积淀和经验总结,尤其是汉医药文化,由于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民族文字,几千年的传承,有着浩瀚的可利用历史典籍和民间经验记载。同时伴随中国长期的各民族交流、融合,也汇集了大量我国各少数民族智慧。仅以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国12807种中药资源中,有85%属于少数民族药用资源,即足以证明:中华民族医药是多民族骨肉相连、血乳交融、密不可分,包含着我国各民族医药智慧结晶的一个整体,是中华各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的保证,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尽管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大力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保护民族医药、传统医药体系。但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到:临床民族医药体系人才老年化、民族医药专科医生西医化、民族医药专科医院西医化、民族医药技术传承乏人、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群选择民族医药治疗人数比例偏少,民族医药市场萎缩,发展停滞。部分少数民族医药甚至面临着断根失传的风险。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是中华民族医药没有找准发展的方向、基础和市场。个人认为中华民族医药的方向在治未病,基础在民间,市场在基层。
     一、中华民族医药的方向在治未病

     民族医药文化优势不容置疑,近些年国家对民族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也是有目共睹,但同时民族医药市场萎缩,发展停滞。部分少数民族医药甚至面临着断根失传的客观现象依然存在。为什么?受西医药对症治疗理念的裹挟,民族医药研究、临床治疗,趋向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追求点对点的医疗效果。民族医药研究路径西医药化、典籍利用思维刻板化、治疗高端化、药品高档化。民族医药效果不能突显,百姓的获得感差,让民族医药长处无法体现。

     民族医药文化自古有“治未病”概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这与老百姓的健康需要是一致,和我国构建的三级预防体系的 初衷也是一致的。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战略也已由防病治病转变为健康中国的大目标,也恰恰回归到民族医药文化的治未病、养生保健、固本培元上来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族医药的食疗、茶疗、药枕、敷贴、药浴、药灸等大量的适宜技术,有着悠久的积淀、丰富的理论、成熟的经验,同时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优点。未病治疗符合老百姓的需求,符合国家战略,真正是利国利民。
     我国“以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理念,源自于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医药工作者应当把普及中华民族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倡导中华民族医药健康养生、亚健康纠正,推广中华民族医药适宜技术作为我们研究、普及、服务及产业配套的重要努力方向。让老百姓能掌握老祖宗留下的健康生活方式、了解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积累的健康养生之道,让广大医务人员能掌握治未病、固本培元、亚健康纠正等适宜技术,让老百姓能方便获得有法定保证、作用明确、使用方便、依从性好、价廉的应用产品是我们中华民族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中华民族医药的基础在民间

     接地气是任何科学技术得以应用普及的基础,医药技术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学科,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华民族医药有着明显的地方特性和地方习惯,而不同的地域特征、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使之各地、各民族人群在亚健康因素倾向、健康保健方法、常见病多发病种类及防治措施都有着明显差异,所以接地气,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尤为重要。

     一方面,利用我国已形成完善的民族医药科研、教学、产业、医疗体系,实行产、学、研、用联动,进一步重视包括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在内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释译、出版,花大力气进行整理、研究、甄别、升华、完善,力求不断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可普及的成果,用于临床、指导百姓、服务基层、投向市场。
     另一方面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普及民族医药基础教育、培训,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民族医药文化精髓,掌握民族医药辨证论治要略,确立民族医药文化的人体整体观思维,提升临床服务水平。运用业已建立的县级区域医共体,持续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力求都掌握操作技能简便的中医适宜技术,逐步形成:上级医院诊病、拟定治疗方案,社区医务人员执行治疗服务的运作机制,让大批行动不便、工作节奏强、时间要求高的人群,在家门口就得到简便、快捷、不需要复杂医疗设备条件、易掌握的,诸如针灸、推拿、火罐、刮痧、艾灸、穴位敷贴、耳压、按摩、足疗等适宜技术的服务。
     民族医药文化,在民间有着丰富的资源,大量秘方、验方、秘诀,常常是某个个人或家庭谋生的来源,要使这些瑰宝能泽被大众,需要有政策引导的手段,促进持有人的捐献。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民族医药典籍的挖掘、验证、释译、完善、普及应用,需要政策鼓励。医院开设“治未病”、“亚健康纠正”、“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指导”、“中医老年科”等门诊,基层医务人员走进社区、家庭开展一对一民族医药技术服务,需要政策支撑。民族医药健康养生处方、康复器材、有法定保证的诸如药膳、药茶、药枕、药浴、药灸、敷贴、牙膏、洗液甚至饮料等民族医药配套产品的开发研制、上市、供给,需要政策扶持和规范,藉以增加其安全可靠的公信力和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力。
     三、中华民族医药的市场在基层
     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军。通过各医院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门诊及各基层医疗点人员,开展一对一中医药养生保健指导服务,让广大百姓接受中医药文化理念和选择合理的中医药养生产品,并从中受益。这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领域。
向老年人领域倾斜。老年人是多发病、医药高消费群体,现实情况是,老年人通常是针对已发现的疾病,运用西医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念,多病种、多学科药物治疗叠加,导致药害现象不在少数,难以享受到中医药系统调节理论的技术服务。高龄、失能、中风偏瘫等老年人,由于他们行动不便、自理能力差等因素,难以享受到需要一定疗程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持续服务。中国有3亿老年人,这是一个庞大的中医药重要市场。

     关注白领人群。据统计,白领人群亚健康比例快速上升的趋势。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不断研究、开发、定型、上市,功能明确、可供人们自由选择、大家乐意接受的中医药产品。方便这些文化程度高、工作节奏快、时间观念强的人群,在一次性“亚健康纠正门诊”指导下,实行持续性自我调节和保健。这是让白领阶层主动接受中医药服务的重要途径。

     重视中医药技术在婴幼儿防治疾病领域的优势。针对大量西药不宜使用于婴幼儿的缺陷。着力开发、拓展、规范、普及适用于婴幼儿疾病防治的中医药技术及产品,这是中医药异军突起的重要阵位。
     我相信,在我们全体中医药人的共同努力下,璀璨的中医药文化必将有无限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