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新时期回归传染病学线下教学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作者:张行芬1 胡爱荣2 邓勤智4 刘林松4 李立成5     阅读: 123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随着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推动的新时期来临,线上教学展现出强大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具备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很大程度缓解了各大院校相关课程的安排压力,保障了特殊时期教育的连续性。但医学是人本教学,有其特殊的人文性质及实践性,特别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授课和见习、实习现场,所以医学线下教学并不能简单被线上课堂所取代。  
     宁波市第二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近几年承担了杭州医学院本科临床医学和影像学专业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笔者作为我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教学秘书,全程参与和协调整个传染病教学工作。我院对杭医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采用回归线下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一般是指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在同一地点进行教学活动[1],我院采用的回归线下教学模式又与传统单一的面对面教学方式有所不同,此前的线上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多地使用技术工具[2],回归后的线下教学我院在课前继续利用这些技术,如电子设备、教育应用程序和在线资源等,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带着问题来上课,以增强教学效果。
     目前2020级已完成本学年传染病学的所有学习任务,本研究选取2019级学生作为对照,从期末考试机考成绩、平时随堂测试成绩、临床见习实践考核成绩、期末总成绩、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教学效果,以期为回归线下教育模式后的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经验总结提供实时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观察组:2020级来宁波二院学习的杭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学生53名(学生总数54,1男生因病休学未纳入观察),男生27名、女生26名,年龄20-23岁,对照组 2019级同学校同专业本科学生60名,男生31名,女生29名,年龄21-23岁。观察组采用的是回归后的线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线下教育为主机动穿插线上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
     1.2教学模式
     杭医临床班传染病教学安排在本科教育的第四学年上学期,2020级是2023年9月-2024年1月,2019级是2022年9月-2023年1月。
     我院传染病教研室采用的是比较机动灵活的教学模式,2020年1月前主要是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2020年2月-2023年1月采用的是线上教育为主,适时调整为备选线上教学方案的模式;2023年1月后回归为线下教育模式,回归模式保留了此前为方便教学创立的钉钉教学群、微信班级群、钉钉直播讲堂、中国大学MOOC app、人卫app等。
     2019级临床班前半段课程采用线下教学,后半段课程机动变化为为线上钉钉直播模式。
     1.3 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在开学前从杭州学校到我院指定地点,由医院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教辅老师集中管理,开课前建立钉钉传染病教学群、班级微信群,教学应用程序有人卫app、中国大学MOOC app。
     每年度开学季前2-4周,传染病教研室会针对该学年的杭医《传染病学》教学任务进行一次学前集体备课会,备课会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分为理论课学习和临床实践见习,理论课学习排好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和授课教师,于集中管理点大教室进行全体课堂教学;临床实践见习分为4个组,每组10-15人,分批次在见习周到医院肝病科及急性感染科现场见习,各2次,肝病科见习内容是病毒性肝炎,急性感染科见习内容是肝病外的传染病如艾滋病、伤寒、水痘、麻疹等杂病,肝病科第一次见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结束布置一份肝病手写大病历作业,第二次是针对“病毒性肝炎”以“症状为主线,问题为中心”开展病例讨论,病例讨论结束根据每一个学生参与表现和讨论意见由带教老师完成一份病例讨论记录并评分入档;传染病杂病见习第1次和第2次在我院急性感染科进行,方法方式与肝病科见习同。
     观察组2020级课前在钉钉授课群或班级微信群发布授课表、授课内容,中国大学MOOC app传染病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提前学习及思考。
     对照组2019级前半段教学方法与2020级相同,后半段急性感染科病房关闭,急性感染科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全部机动变化为钉钉线上直播教学,直播前对授课老师和学生进行线上教学流程培训,开播前进行直播测试,开播前、结束后学生完成签到打卡。杂病传染病见习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传染病学病例库,选择典型的杂病传染病病例,结合典型疾病图谱或短视频录像及中国大学MOOC里的在线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病例问询及病例讨论。
     1.4 教学考核方案和效果评价
     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平时4次阶段测试占30%(5分+5分+5分+15分,30分),临床4次实践见习占20%(5分+5分+5分+5分,20分),期末考试占50%(50分)。4次阶段测试在人卫APP上于课末或课后进行,前3次每次25道题,第4次50道题;期末考试为题库机考,60道题。考试题型为A1、A2型题,A1占比30%,A2占比70%。
     学期末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对该学年教学进行效果评价;2019级学生因已完成在宁波阶段的全部学习离开了集中教学管理点,所以只能对其行补充问卷。问卷采取无记名自愿参与形式,2020级46人完成问卷,2019级53人完成问卷。教学评价分4块内容:1.教学方式富于启发性,能激发求知欲;2.教师教学态度活跃积极,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单调乏味;3.教学内容能增进了知识和能力;4.教学见习安排合理,能有效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及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4项内容打分,每项25分,分数分四个等级:优秀25分、良好20分、一般15分、较差10分,总分为综合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绩:2020级临床实践见习成绩和期末题库机考成绩优于2019级(p<0.05),阶段测试成绩较2019级差(p<0.05),总成绩没有差异(p>0.05)(见表1)。因阶段测试成绩差异较大,百分制2019级(98.37±1.63)分,2020级(91.74±7.78)分,追溯回访学生及组织阶段测试老师发现2019级做测试集中在课堂末,便于学生讨论交流答案,2020级是在固定时间段课后做,交流讨论机会少。

     2.2问卷:2020级与2019级问卷完成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2020级学生对教学方式、临床见习及综合满意度的教学评价分数明显高于2019级(p<0.05),而对教学态度及教学内容的评价分数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分析及讨论
     近几年,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动下,数字化教育迅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实施了空前的大规模在线教育, 其灵活性和便利性受到广泛关注, 满足了特殊时期师生正常授课的需求[3]。传染病教学也适时转变为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4],然而,由于传染病兼具有传染性,是一门强实践性的学科,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并不总是最有效的方式[5]。医学教育是人本教育,强调大量的实践和临床训练。因而从该视角出发,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并不能被线上教育替代。基于此背景我院传染病教学对2020级杭医本科生采用回归线下模式,并保留此前教学中使用的优质教学技术工具。我们的研究显示,回归线下模式后2020级学生期末机考和临床实践见习成绩优于2019级混合模式,但由于阶段测试不在平等条件下进行,导致两组的总成绩没有差异,如果把阶段测试放在同等条件下进行,2020级的总成绩会优于2019级,这也给我们提示,我们需要改进阶段测试的同质性和均一性。分析问卷的结果显示综合满意度分数2020级明显高于2019级,提示回归后的线下模式更受学生认可及喜欢;2020级学生评价“教学方式”和“临床见习”打出了更高的分数;给两组学生授课的是相同的教师,所以“教学态度”评价分数没有差异;教学内容是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所以两组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分数也没有差异。
     传染病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实地观察[6]。在2019级后半段线上教学中,学生没能亲身体验和观察到真实的传染病病例和病例处理过程,所以见习评价给出相对低的分数,见习成绩也相对差。而2020级在回归的线下教学后,课堂理论课通过直观教学及形象教学,临床实践“大病例”见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病例讨论”见习以“症状为主线,问题为中心”形式,能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成长,提高了集体学习成绩。
     当然,回归线下教育模式之后也有很多不足,我们虽保留了此前教学模式中采用的很多优质教学技术工具,但没能有效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问卷末的选做题验证了这一点,选做题目:对现有的教学你希望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少部分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集中反馈是期待能搭建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师生互动平台,在此平台上师生有更多互动的空间,比如见习大病历老师打分修改后师生间可以有一个集中修正反馈总结;针对阶段测试错题、理论知识疑问、见习临床问题老师可以给予答疑;还有就是除了中国大学MOOCapp、人卫app,希望老师可以在课前推荐更         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小程序或自己制作的小视频或学习资料帮忙预习和指导;另外希望提供尽量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鉴于这些反馈,也给我们一些思考,传染病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前回归线下模式后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快构建一个与课程应用相匹配的传染病教学互动反馈平台是下一步工作之重。
总之,传染病教学回归线下教学确实具有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完善传染病教学的线下实践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传染病防控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栋,麻勇,崔莹.传统课堂对于医学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7:18-22.
[2]陈红梅,赵英仁.后疫情时代传染病教学改革的挑战与思考[J].青海医药杂志,2022,09:53-56.
[3]蔡研,闫嘉晴,鄂长勇等.远程教学体系构建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24(12):2082-2084.
[4]时红波,焦彦,许萍,等.多种线上授课模式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实施和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01:102-103.
[5]买力坎木,朱庆峰,张砚,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钉钉平台的《传染病学》教学效果评价与经验总结[J].农垦医学,2021,43(3):267—270.
[6]袁红霞,种一然,孙鸣晨,等.基于临床实践的《传染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