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医防融合“全域管理+科普赋能”模式创新——邱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实践探索
作者:邱县人民医院     阅读: 23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王丽英   吴鲲  

邱县人民医院

      摘要

      邱县作为农业县域,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高发且管理范围有限、群众健康意识薄弱等问题。邱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以医防融合为核心,创新构建“全域防控+全民参与”模式,拓展慢病管理范围至骨质疏松、肥胖等病种,依托医共体协作、信息化平台及中西医协同,结合“二廊四馆”科普阵地与健康积分激励机制,形成覆盖“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的县域慢病管理体系。截至2025年,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升至89.7%、82.1%,新增病种随访达标率超85%,县域就诊率达89%,为同类县域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区域概况与公共卫生挑战
      邱县位于河北省,辖8镇2乡,总人口26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以农村居民为主。县域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行政村平均距离乡镇卫生院约8公里,群众面临“慢病管理不全面、健康服务获取难”等问题。2022年前,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25.3%、9.8%,但规范管理率仅为62.5%、58.3%,同时骨质疏松、肥胖、肿瘤术后等需长期跟踪的疾病缺乏系统干预,群众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比例不足30%。
      1.2 政策背景与理论依据
     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强化医防融合、提升基层慢病管理能力”的要求,邱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结合县域实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融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技术,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慢病管理模式,旨在破解资源碎片化、管理范围窄、群众参与度低等难题,契合“整合型卫生服务”的核心内涵。
      二、邱县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构建
      2.1 组织架构与资源整合
      构建“三级联动+多部门协作”组织架构:以邱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为核心,联合4所乡镇卫生院、122个村卫生室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明确县级负责重症诊疗与技术指导、乡镇负责随访管理、村级负责基础筛查的职责。划分4个网格化服务片区,每个片区配备由临床医师、公卫人员、中医医师、基层村医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实现全域覆盖。
      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搭建县域慢病管理信息化平台,联通各级医疗机构数据系统,实现健康档案动态更新、远程监测数据(如智能血压计、血糖仪)实时上传;配备移动健康服务救护专车2辆,深入乡村开展筛查、宣教及上门服务,累计服务群众2.8万人次。
      2.2 慢病管理创新实践
      2.2.1 全域管理范围拓展
      在国家规定的6种慢病基础上,将骨质疏松、肥胖、痛风、肿瘤患者纳入系统管理,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记录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生活习惯。针对不同病种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为骨质疏松患者结合骨密度检测结果,提供钙剂补充与运动康复指导;为肥胖群体设计饮食调整与运动计划;为肿瘤术后患者开展康复监测与并发症预防,联动基层医疗机构定期随访。
      2.2.2 中西医协同干预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针灸、耳穴压豆、三伏贴等4类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村医掌握12项基础中医技能;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推出“西医药物治疗+中医体质调理”协同方案,如为糖尿病患者搭配中药降糖茶饮,缓解临床症状。2023年中医诊疗量占比从35%提升至48%,患者满意度达91%。
      2.3 智慧医疗与精准服务
      2.3.1 慢性病闭环管理
      建立11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对1.2万名高血压、0.5万名糖尿病患者实施“筛查-建档-干预-随访”全流程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生成县域慢病发病热力图,定向开展低盐饮食、中医养生等宣教活动;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慢性病管理终端”,实时监测患者指标变化,自动提醒随访,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从62.5%升至89.7%。
       2.3.2 科普激励机制创新
      打造“二廊四馆”科普阵地(国医堂、急救技能馆、癌症早筛馆、“三高六病”同防馆等),通过模型、互动体验传递健康知识,年接待参观8万人次。每日开展“健康大讲堂”,累计举办265场,覆盖饮食、运动、中医调理等内容,组建由20个科室、10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科普团队。
      推行“健康积分存折”制度:群众参与健康检测、讲座可获积分,累计335人兑换药品、体检等福利;同时将科普参与度纳入医护人员绩效考评,形成“群众参与-积分激励-医护主动服务”的闭环,群众健康活动参与率从30%提升至72%。
      开展健康“六进”活动(进学校、企业、乡村等),录制140余期慢病科普视频通过微信平台传播,播放量超120万次;设立“本草智康生活馆”,提供健康咨询与中医调理服务,推动从“治病”向“健康维护”转型。
      三、实施成效与社会影响
      3.1 健康指标显著改善
      县域就诊率从72%提升至89%;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89.7%、82.1%,控制率较实施前提升30个百分点以上;新增管理的骨质疏松患者随访达标率87.6%,肥胖患者体重控制有效率76.2%;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从45%升至82%。
      3.2 服务可及性与满意度提升
      移动健康服务救护专车覆盖全部行政村,群众就医平均距离缩短6公里;特殊人群(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医疗需求满足率从60%提升至93%;患者对慢病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2.3%。
      3.3 社会认可与推广
      获评“河北省银龄健康科普示范基地”吸引5个周边外省市县区考察学习。
      3.4 典型案例
邱县香城固镇68岁村民张某某,患高血压合并肥胖多年,因交通不便疏于管理。2023年通过健康“六进”活动筛查纳入管理,多学科团队为其制定“降压药+中医耳穴压豆+每日步行计划”,并通过积分兑换定期体检。6个月后血压稳定,体重下降5.2kg,主动参与村级健康活动每月4次,成为村里的“健康宣传员”。
      四、经验总结与理论启示
      4.1 核心经验
      政府主导的三级协同机制是保障,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打破资源壁垒;“全域管理+精准干预”拓展了慢病管理边界,覆盖群众多元健康需求;中西医协同与智慧医疗结合,提升服务效率与可及性;“科普+激励”模式激发群众主动性,形成可持续的参与机制。
      4.2 挑战与优化方向
      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设备配置,解决部分村卫生室数据上传延迟问题;扩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覆盖面,提升基层医师技能;探索医保支付与健康积分制度衔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
       五、结论与展望
      邱县通过构建“全域防控+全民参与”的医防融合模式,有效破解了县域慢病管理难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低成本实现广覆盖,以创新机制提升参与度,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开发适配农村场景的健康管理工具;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基层医师激励政策;推动中医药服务纳入更多公卫项目,持续提升慢病管理质效,助力健康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