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县域三级联动 + 全周期闭环---隆尧县医院慢病管理模式探索
作者:隆尧县医院     阅读: 27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隆尧县医院  郭欣

      摘要: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背景下,隆尧县依托县域医共体,针对慢病管理中资源碎片化、服务断层化、管理低效化等痛点,构建了 “多中心协作 + 全周期闭环” 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医疗质控、心电诊断、影像诊断等多中心协同为核心,通过 “心电一张网”“转诊中心信息化平台” 等技术支撑,形成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康复全流程闭环。县级医院为枢纽,联动乡村两级机构,实现分级诊疗与京津冀跨区域协作,解决异地就医难题。实施后,基层慢病早筛覆盖率、医生诊断能力显著提升,再住院率下降 20%,患者满意度超 90%,形成 “科学管理 - 健康改善” 的良性循环,为县域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一、建设背景

     (一)政策层面:

      在 “健康中国战略” 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国家强调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优化基层健康服务,推动医防融合与分级诊疗落地。隆尧县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核心抓手,响应 “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与 “医疗资源下沉” 政策要求,聚焦慢病管理这一基层健康核心议题。
县域作为慢病高发区域(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威胁居民健康),存在 “早筛不足、诊断不精、治疗断层、管理松散” 等问题,亟需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以实现健康公平(减少城乡医疗差距)与慢病防治效能提升。
隆尧县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以隆尧县 “县、乡、村三级诊疗机构” 为核心实施主体,涵盖县级医院(枢纽)、乡镇卫生院(中间衔接)、村卫生室(基层终端),形成县域医共体一体化组织架构。主要服务隆尧县全体居民,覆盖各年龄段(重点为中老年人等慢病高发群体)。
     (二)慢病管理痛点:
       在过去原有慢病管理模式中,有较多痛点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资源碎片化问题尤为突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在诊疗能力上存在明显断层:县级医院虽设备齐全、医生专业水平较高,但难以覆盖基层海量慢病患者;乡镇卫生院作为中间环节,常因医疗资源有限,对复杂慢病的判断能力不足;村卫生室作为最贴近居民的健康关口,却因基层医生缺乏系统培训,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不精准,更难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风险做出预警,导致三级机构难以形成统一的诊疗标准,患者在不同层级机构就诊时,常面临诊断结果不一致、治疗方案不连贯的问题,同质化管理沦为空谈。
       2、服务断层化则让慢病管理的全链条出现多处断裂。筛查环节多依赖阶段性体检,与后续诊断环节缺乏有效衔接,不少筛查中发现的异常指标因未及时推送至诊疗环节而被忽视;诊断后,治疗方案的执行缺乏跟踪,基层与县级医院的转诊流程无明确规范,病情加重的患者想转至县级医院时,常因手续繁琐、床位紧张而 “上转难”;而经县级医院救治进入稳定期的患者,又因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承接能力,难以实现 “下转” 后的持续照护,急慢分治的机制形同虚设,导致患者治疗连续性被打断。
      3、管理低效化进一步加剧了慢病控制的难度。患者随访完全依靠基层医生人工记录,不仅耗时耗力,还存在数据遗漏、更新滞后等问题,难以实时掌握患者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变化;同时,健康宣教多为泛化内容,缺乏针对性指导,患者对用药规范、生活方式调整的依从性差,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难以改善,最终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反复住院的情况频发,既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设计与实施
      隆尧县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在实践中悉心探索通过提升慢病早筛率、基层医生诊断准确率、双向转诊效率;降低常见慢病并发症发生率。最终实现了以构建 “筛查 - 诊断 - 治疗 - 管理 - 康复” 全周期慢病管理生态,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县域发生率,提升居民健康预期寿命,实现 “健康惠民” 与医疗成本集约化。
     (一)融合机制:多中心协作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隆尧县以多中心协同为核心,构建覆盖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康复全流程的慢病管理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联动:
      医疗质控中心:主导制定全县统一的慢病诊疗规范与质控标准,通过定期培训(如基层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培训班)和考核,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同质化,提升基层医生对慢病的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能力。
      心电诊断中心与 “心电一张网”:作为技术支撑核心,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心电数据的实时上传与集中诊断,辅助基层医生快速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为慢病早期诊断提供精准依据,同时打通县乡村三级心电诊断壁垒,让优质诊断资源下沉。
      影像诊断中心:集中处理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检查数据,通过专业团队远程阅片,为肿瘤、心脑血管等慢病的筛查与诊断提供技术支持,弥补基层影像诊断能力不足的短板。
      院前急救中心:联动 “转诊中心信息化平台”,承担急重症慢病患者的快速转运任务,确保病情严重的患者能及时上转至县级医院接受紧急救治,为生命抢救赢得时间。
      县域会诊转诊服务中心:作为调度枢纽,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患者流向与治疗转归的全程追踪,畅通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通道(急重症上转、稳定期下转);另一方面对接京津冀专家资源,为县域外复杂病例提供会诊支持,打通上级大三甲医院的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异地就医难题。
      同时,该体系联动公共卫生与疾控部门,共同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筛查及健康宣教,形成 “医防融合、上下联动” 的闭环,通过多中心协同发力,既实现了分级诊疗资源的精准匹配,又保障了慢病管理全周期的连续性与高效性。
     (二)服务流程:全周期闭环管理路径
      1. 筛查环节:多中心联动的风险早发现
      由公共卫生与疾控部门牵头,联合基层卫生室 / 卫生院,依托 “义诊 + 公卫体检”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筛查。
影像诊断中心同步介入,为基层提供集中化影像检查支持(如肿瘤早期筛查的影像数据远程阅片),结合 “心电一张网” 对心脑血管风险进行初步排查,实现无症状人群健康隐患的早期识别。
      2. 诊断环节:多中心技术支撑的精准判断
医疗质控中心通过 “基层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培训班” 等持续赋能,提升基层医生对慢病症状的早期识别能力。心电诊断中心与 “心电一张网” 实现基层心电数据实时上传、集中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精准诊断依据;影像诊断中心对肿瘤等重大慢病的影像数据进行专业分析,确保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推动县乡村三级诊疗同质化。
      3. 治疗环节:多中心协同的分级诊疗闭环
县域内流转:县域会诊转诊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平台统筹调度,对急重症患者,由院前急救中心联动平台快速转运至县级医院救治;病情稳定后,通过平台下转至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进行长期照护,形成 “上转救治 - 下转康复” 的县域内闭环。县域外转诊:针对复杂病例,由县域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对接京津冀专家资源,经评估后需转诊至大三甲医院的患者,由县级医院主动衔接上级医院,打通绿色通道,实现 “应转尽转”,解决异地就医障碍。
      4. 管理环节:多中心数据联动的全周期跟踪
依托县域会诊转诊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动态健康档案数据(如血压、血糖等指标),实现患者健康信息在县乡村三级机构间的实时共享。基层医疗机构结合平台数据开展电话随访、分层分级服务,医疗质控中心提供个性化健康宣教标准与复诊提醒模板,形成 “线上数据追踪 + 线下精准干预” 的管理闭环,提升患者依从性。
      5. 康复环节:多中心资源整合的持续照护
县级医院为脑卒中、糖尿病足等患者制定早期康复方案(如运动疗法、物理治疗),通过院前急救中心的转运网络确保患者稳定期顺利下转。基层医疗机构结合县域会诊转诊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平台,承接患者居家康复指导与心理疏导,同步将康复数据反馈至县级医院,实现 “治疗 - 康复 - 健康维护” 的全链条衔接,由医疗质控中心全程监督康复效果,保障服务连续性。
    (三)技术支撑:信息化驱动的智能管理
      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搭建医共体内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医共体内信息化互联互通。“心电一张网”“转诊中心信息化平台”“慢病管理平台” 等系统的建设,实现患者流向、治疗转归全程追踪,支撑分级诊疗精准落地;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数据库,实时更新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为个性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四)特色创新:分级诊疗与跨区域协作深度融合
      以县级医院为枢纽,打通 “县域内分级诊疗 + 县域外专家会诊” 双通道,既解决本地治疗资源匹配问题,又破解异地就医难题。构建 “急病快治、慢病慢管” 全周期模式,实现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治疗的无缝衔接。
三、实施成效
    (一)量化指标
      通过基层筛查与诊断能力的提升,重大疾病(如癌症)早期发现率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早筛覆盖率显著提高,基层医生早期识别能力提升15% 以上。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稳          步提升,门诊复诊率提高,再住院率下降 11%;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达标率提升 5%-10%;医保资金与个人医疗支出显著节流。脑卒中、糖尿病足等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提升,致残风险降低,生活质量改善。
     (二)实质性成果
      从患者层面异地就医难题得到缓解,治疗连续性增强,对服务的满意度达 90%以上;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率提升;从医护层面:基层医生通过规范化培训,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对慢病的精准诊断与管理信心增强;从社会层面:形成 “科学管理 - 健康改善 - 持续优化” 的良性循环,在人民网、中国商报河北记者客户端、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河北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客户端和邢台日报数字报纸进行了报道,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典型案例
      案例 1:58 岁的高血压患者王某,此前因基层诊断不精准、随访不及时,多次出现血压波动。实施新机制后,村医通过 “心电一张网” 定期监测,结合县级医院专家远程指导调整用药;血压稳定后下转至乡镇卫生院进行长期随访,目前血压控制达标,未再发生急性并发症。
      案例 2:65 岁糖尿病患者李某,出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基层卫生院通过转诊平台快速上转至县级医院,经规范治疗后病情稳定,下转至村卫生室接受康复指导(包括运动疗法与足部护理),3个月后足部功能明显改善,避免了截肢风险。
四、经验总结
      政策支撑:依托“健康中国战略” 与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为慢病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技术赋能:信息化平台(如转诊中心、心电一张网)实现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支撑分级诊疗落地;能力建设:通过持续性培训提升基层医生专业能力,解决 “诊断不精” 的核心痛点;协同机制:三级诊疗机构联动与跨区域专家协作,确保 “上下转诊、内外联动” 顺畅高效。
通过以上经验,隆尧县的慢病管理模式为县域医防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助力实现 “健康中国” 在基层的深度落地。